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听雨楼

依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

 
 
 

日志

 
 

【转】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吴忠豪老师谈语文改革  

2016-11-18 08:24:44|  分类: 教坛新论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很高兴,也很有幸参加玉泉小学召开的语文课程结构化和课堂教学有效性研讨会,这样一所普通的小学搞我们的母语课程改革,不仅仅是课堂改革,而是课程改革,这需要有些大的勇气,需要有魄力,要有资格。更重要的是,要有对教育执着的追求,有事业心和责任心。所以,对玉泉小学,对高校长,我深深的表示敬意!

    同时也说明个什么问题?从这样一个研讨会当中,我深深的感受到现在语文课程改革的迫切性。刚才,杨主任这么一个搞课程有学识的专家,12年语文教育,居然给他留下的印象是非常负面的,今天进行了控诉,12年语文教学他到底学到了什么不清楚,像这样的呼声其实不是个别学生,有一大批学子对语文教学,包括老师,对中小学语文教学,到底在学什么,都是很茫然,很模糊的。

    曾经有一位临近退休的语文骨干教师,教了30多年的语文,在退休之前他跟我说,吴老师你是搞语文的,我教了30多年的语文,到现在为止我还不明白语文到底教什么,他说月朦胧鸟朦胧越教越朦胧。其实,这些都反映出了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

    我曾经提出过这样的观点,现在语文课程的问题,其实主要不是存在于教学层面,而是存在于我们的课程层面,我们的语文课程,在设计上面、在规划上面,其实存在着很多深层次的问题,这些问题造成了教学的困惑,也造成了学生学这门课程投入很大,但是负担很重,但是效率不高。所以,这些问题都说明我们语文课程急需改革,语文学科的改革存在的问题更深。所以,我今天讲讲语文课程改革的走向,对这个问题谈一些自己的看法,我们大家一起来研讨。

    语文课程改革怎么走?我想,从这样五个方面来谈我的一些观点。

 首先,我们需要搞清楚语文到底是学什么。这个问题,一直到2011年,我们的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学什么,重新进行了解读。一门学科基本的性质,这是语文这门课程的核心概念问题,而对这个概念60多年,我们又重新进行了解读,这说明学科建设过程的不足。

    语文课这么多年来,一直在人文性和思想性、工具性几个概念上争论不休,语文课在很大程度上。语文课没有语文味,语文味怎么来的?语文味是老师添加出来的,所以这个现象很不正常,这和语文课到底教什么不明确有关系。由于我们的语文一直摇摆在人文性、工具性的争论上,因此语文课的这个任务,不正常的放大,就造成了语文课上的不是语文课。

    现在我们的语文课程标准,对语文课程的性质、任务,重新做了解读,语文是一门学习语言并运用的课程。所以,这样的课程重新定位,指出了语文课程改革的话题。语文课是一门综合性课程,不仅承担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的教学,还承担着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我们没有区分出这些任务在语文课当中应有的位置。所以,我是从学理上对语文课程这些综合任务,进行了重新的界定,我用了两个名词,一个就是本体教学内容,什么是本体呢?语文学科区别于其它学科的本质。

    这些都是我们语文课程应该承担的任务,但是各科共同承担,因此它是非本体的,这样用哲学的视野,去区分语文课的本质,我们就能够一目了然的搞清楚,语文到底是教什么。这次课程标准,它的定性,我觉得完全正确,抓住了语文课的本体教学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语文课要讲,但它不是本体情感、态度、价值观是哪一门科的教学内容?社会课、思想课。

    这是我的学生,安徽的一个特级教师,评上特级教师写了个教案,说吴老师给点评一下,我说你这个教案问题很大,问题在哪里?他的教学重点瞄准的是本体教学内容还是非本体教学内容?非本体的,在研究《将和相》的思想,这不是语文本体的内容,是非本体的。他的教学内容,也是围绕非本体内容来设计的。

    所以,语文课为什么效率低?为什么学了许多年不明白,到底语文学到了什么?问题就在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围绕非本体内容来组织教学的。有一句大白话来说,语文老师在语文课上,他主要干的工作不是他应该做的本质工作,而这种现象非常不幸,成为了我们语文教学当中的一种常态,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围绕课本思想内容的理解来组织教学过程,然后深入解读,解读什么?就是课文的思想内容,最后总结提升这堂课学到了什么。

    到底教什么,我们的课程标准对语文性质也摇摆不定,国家的提倡就是德育为首,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这个要,但是这会异化语文课的性质。

    那么语文课应该怎么上?按照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我举一个于永正老的课题,《高尔基和他的儿子》,怎么从教课文到教语文,于老师选了说教版五年级这篇课文《高尔基和他的儿子》,这篇课文之前教过了,所以班主任马上提醒这篇课文学过了怎么办?于老师说没关系,我和他教的不一样,于老师说我不讲课,一开始说,课文都学过了,请几个同学读一遍,谁来读?读完之后,老师示范读一遍,读的深情并貌,想不想学感情阅读?大家主动学深情阅读,教室里书声朗朗,非常认真。

    同桌交流,然后再抽几组同学,全班大家一起来点评,哪个同学读的好,哪句话我是怎么读的,怎么样读才能读出感情,全班同学大家一起点评,一起学习,一起讨论,老师和同学一起参加研究,最后请几个同学推荐班级朗读最好的同学,一起读书。

    第二课时,课文读过了,哪些地方最感动?把感动的词句和语段划出来,接下来每个同学写点评,为什么感动?把感动的原因写批注,写完了左右同学交流,你怎么写我怎么写,然后于老师抽几个同学的批注,让学生一起

来点评,又打出自己的批注,大家读一读,总结一句话,写批注是一种好的阅读行为,以后我们读课本要写上批注。

    第三个环节,儿子收到信怎么给父亲写回信呢?讨论一下,每个同学动笔写下来,写完了交流,于老师又打出自己写的信,让同学读一读。

    这堂课上完,师大附小,带班的班主任老师十分感慨,说于老师不是在教课,他这堂课没有围绕课文思想内容的理解在组织教学,而是围绕着语文本体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学习朗读、学习批注。

    这就出现了两种不同的目标呈现:一种是常态的语文教学,把非本体教学内容当成了我们的主要目标,围绕这个目标最后总结提升,当然,这样的课当中老师也关注教一些语文知识,教一些语文方法,教一些技能训练,但是原本折价本体教学内容,在这样一个课堂的组织过程当中,它变成了一种添加和点缀,它必须服从非本体教学内容,造成本体和非本体内容错位,这样的语文课就很难上出效率。

    再加上我们前段时间在人文方面,不恰当的强调语文课的人文性,因此语文课的语文味越来越淡。

    那么,语文课该怎么上?我们应该把本体教学内容,把语文知识、语文方法、语文技能,明确的认识这堂课我所教的语文教学内容,这个内容是什么?这个内容必须是本体教学内容,然后围绕这些内容让学生去认识,让学生去实践。这样的语文课,情感、态度、价值观不要了?要,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语文课中的地位应该是什么样的呢?在语文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在写批注过程中,在写信过程当中,让学生接受情感、态度、价值观,它应该是润物细无声的,如果把情感、态度、价值观变成了语文课的主要目标,一定会异化语文课的性质,对语文课程改革所起的作用是非常深远的。这句话对语文课的性质、任务,老师们一定要深刻的认识到。

说实在的,现在尽管课标对语文课程的性质做了重新界定,方向是变了,但是我们的教材、我们的教学,在这方面要走的路还很长,我们难度还很高,怎么把语文课真正上好?学习语言并且运用,我们需要研究的问题还有很多。

    第二个是走向语文课程的实践性,我们的语文课长期以来一直偏重人文教育领域,这样的语文课特征是什么?这个过程中老师碎片化的添加一些听说读写,这个当中的关系,思想内容的理解是主线,下面是碎片化,因此这样的模式,一定是以老师的讲解为主。

 然后,课文的写作方法,学生是很难体会的,怎么办?老师人文解读,然后这堂课里到底有哪些表达形式?一个个点出来,所以语文课始终是老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原因就在于我们讲的课的课形,导致老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语文课老师过度的活跃,所以老师很忙,老师很累。

    学习语言并且运用这样的一门课,它的目标性质改变了,因此这样的语文课课堂教学方式,会发生深刻的改变。语文课干什么?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个目标清楚了,教学内容清楚了,然后这样的课就一定要强调语文课的实践性。

    其实,语文课是综合性、实践性课程,但我们过去一段时间强调的是思想性、人文性,这当然也是语文课的属性,但是语文课从学习语言文字并运用,从听说读写能力的形成,必须在实践当中形成,所以我们的语文课不应该是以老师解读为主,而应该是以学生实践为主。

    所以,我们语文课的走向,一堂课的评价标志,就看语文课教师不要太忙,太忙学生的实践活动就会少。我们的思想教育应该处于什么状态呢?渗透在方法学习和学生的实践活动当中。可惜的是,这么多年来,语文课一直是文学式的。所以,语文课多少应该什么形状,现在我们的各个教材版本,所以语文课是不是不要选了,语文教材就是围绕语文教学内容的,非常明确这堂课是教什么,然后我的文章是为教这个内容,可以1篇可以7篇,也可以几个语段,教学内容明确,语文就可以以学生的理论实践为主。现在语文课的现状是这样的现状,老师对学生的知识教学方法都是碎片的。

 老师在教的过程中,应该说教的都是本体教学内容,问题是这些内容一个是碎片的,没有内在联系,第二个重大问题是学的内容太多,学生缺少实践。读写的迁移,这个方法很重要,问题是老师教过学生缺少实践,可是语文课不是这样,教完以后让不让学生用呢?没有。有人形容我们语文老师,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这其实是违反学生认识规律的。

    我们的课程标准,在这方面提出了很好的指导意见,就是语文是一门实践课程,学生的能力是在实践方面形成的。所以我们的语文课,应该向体育老师、音乐老师、数学老师学习,老师示范过以后,让学生自己去操练。

    第三个走向,语文课堂教育的组织应该是什么形式?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不能只思考每一段教什么,而是这篇课文教什么,然后我们的课堂组织应该以学生的实践为主,不应该是分段讲,应该是例证辨认,规则概括,实践运用。老师要有明确的教学内容,这是语文课应该强调的实践性,所以评价一堂课主要是看学生的活动是否充分,语文的实践性是否体现。一堂课不是看老师教了多少,而是看学生学会了什么,有什么长进。我当时起草过一个文字,加强语言文字训练,2000年以后,我们又强调语文课要加强学生的语文实践,可是语文课上老师忙、老师累、学生写这种现象,一直难得得到改变,是什么原因?我想一个主要的原因,从理论上来说,就是我们对语文课程实践性认识很不到位。还有个客观原因,就是我们讲读课这样一种课堂模式,其实就是以老师分析讲解为主的模式,所以这是以讲读课与生俱来的,是伴随着这种课程模式产生的。所以,语文老师大家必须对这种课堂教学模式,重新来认识、来反思,学生到底怎么学语文

    在座各位老师,大家回顾一下自己的语文学习过程,你的语文能力是不是老师讲读出来的?不是。所以到国外去听课,外国的同行,他们语言课是不这样讲的,台湾的李老师刚才也说了,孩子读书要这么精细的去理解,确实这是成人的理解,不是儿童的理解,这完全是两码事。

 所以,我们的语文一定要重新认识,教学模式其实很重要。我昨天从西安到北京,西安到北京有几种交通模式:飞机、火车,还可以自己开汽车,还可以骑自行车,三天五天可以到,如果你采用的是自行车模式,那我就要研究怎么提升自行车的质量,我怎么增加体力,还要请教如何骑自行车会更有效,你再去研究也是自行车模式,还是低效。我们的语言课这么多年来,我们一直在研究讲读课怎么高效。老师们,这个模式本身就是低效的,很难高效。因此,国外母语教育不采用这种模式,讲读课本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在哪?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1、围绕课文内容理解组织教学,异化语文课程性质。

    2、过度解读课文思想内容,超越学生认知水平。

    3、碎片化教学语文知识方法,违反学生学习规律。

    4、教学内容的不确定,极大增加语文教学难度。

    技能训练都是碎片的,课文有什么教什么,是随课文教学,这是错的,特别是缺少学生的实践,结构化的语文知识才是有用的,碎片化的知识它的有用性极差,甚至是无用的。所以,我们的语文知识和方法教学,应该是结构化的。

    我们的玉泉小学探讨的是结构化语文课程,课文教什么要形成结构,结构化问题非常复杂,但这个探索一定要进行,是有益的。

这些是语文课程存在的深层次问题,数学清清楚楚一条线,语文模模糊糊一大片,所以在语文内容上急需进行深入的研究。

    语文课程改革,要从过去的思想内容理解,走向以语言的积累和运用为主。语文课最重要的价值是什么?这些问题是语文课程教学的基础理论问题,而这些基本的原理,我们的认识我觉得很不清晰,甚至走入误区。

    儿童怎么学语言?我介绍一个案例,这是个五年级孩子写的一段,故事背景是这样:他语文成绩不好,我问他你最近学了什么语文课?他说《三棵银杏树》,孩子写了这样一段话,70几个字,他愁眉苦脸望着我,我说吴老师教你个敲门,你把课文打开,课文当中哪些词语可以描述梧桐树的你画出来,我就跟他说,能用的就用,结果重写了这样一篇。你觉得这段话写的怎么样?他说好,我说好在哪里?他说有点文采,这个文采就是课本里的语言啊。

    语文老师教什么?写个植物,春夏秋冬按时间顺序写,还有小麻雀,动静结合,这些语文写作方法,写作顺序老师在课堂里教过了。学生学语文学习的是什么?是语言呐,一篇篇课文它的学习价值,我分析有这样三个方面:一个是丰富人们的人文经验和基本知识面,第二方面是语文知识教学,第三个学习价值是语言材料。按照小学生的语言学习规律,这三方面的内容,哪一个应该作为重点?应该把语言材料的积累,当成语文教学的重点。为什么?小学生处于语言发展最佳年龄,他这个时候是全脑学习,所以中国老祖宗2000多年留下的语文教学经验,就是儿童时期,朗诵,强调语言积累。现在我们改掉了,我们认为老祖宗是死记硬背,我问一句,谁能够找出比死记硬背更好的文言文的学习方法?找不到,如果找到的话一定得教育部特等奖,这就是2000多年文言文学习最好的方法,我们不能把它丢弃。

    孩子学习语言,老师就应该在学生的词语句子上下功夫,要重视学生的语言鉴别。比如,按照学生的写法,奶奶笑了,那我们侧重语言写法怎么写?让孩子明白笑有不同的笑,你应该引导学生去理解,不同的情感用什么语言来表达。吃的那么香甜,奶奶爽朗的笑可以,奶奶嘴角上又挂上了微笑,哪个笑更好?语言的人文性就体现在语文的学习过程,学习的不是奶奶的思想感情,而是奶奶思想感情如何表达,用课文语言丰富学生的语言,用课文语言规范学生的语言,这是我们语文教学当中应该非常重视的。

 所以我们中国语文课程教学,其实犯了很大的战略性的失误,就是白话文教学,特别是解放以后,重视了语言的理解,包括语言知识和方法的理解,忽视了学生语言的积累,这直接导致国民语文水准下降。一个人的学问必须得大量的积累为基础,没有这样一种积累他的语言就很难发展到高的程度,这是显而易见的。

    第四个走向,小学我们要培养学生熟练的阅读,能够读懂,从不识字到识字,从不识字开始会阅读到成为熟练的阅读者,这段时间大概需要多少时间?要经过多少时间阅读的训练?要经过2000小时,这是苏联教育家研究过的数据,2000小时什么概念?就是每周要10小时,每天要1.5小时,让学生读书,这个读书不是听老师讲。所以,现在语文课程当中,如果仅仅靠这种教材,老师再怎么讲,你讲的再深,学生都不可能成为熟练的阅读者,熟练的阅读者必须有大量的阅读实践,这就是课外阅读。因此,课外阅读应该是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语文课加强学生表达的实践,积累的实践,这是我们语文课要研究的重中之重,是我们语文课程改革的走向。课外阅读到底怎么走?我们学校间的差异,老师间的差异很大,在这方面急需我们深入研究。

    第五个走向,走向语文知识和方法的适当学习。现在我们的语文课程当中,把语文知识教学和语文方法的指导放在了不恰当的位置。母语学习,一靠积累,二靠实践,语文教学决不能无视母语学习的这种一般性规律,否则就要碰壁。学习语文应该以实践为主,在实践过程当中老师适当的指导方法规律,这样才是最有效的。

    所以,语文实践实践什么?让学生朗读背诵,丰富语言运用,大量阅读,整本书阅读,熟练学生的阅读技能,然后在学生阅读、写作遇到瓶颈的时候,找不到方法的时候,你适当指导一些方法,这样语文学习方法才是最有用的。

    以上是我对语文课程改革走向提出的一些观点,谢谢大家的聆听!

    

  评论这张
 
阅读(174)|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