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听雨楼

依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

 
 
 

日志

 
 

【陈大伟】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并行不悖  

2017-02-14 11:15:05|  分类: 教坛新论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并行不悖
                                                                                    陈大伟
          对于观课议课,目前我这样界定:
          观课议课是参与者相互提供教学信息,共同收集和感受课堂信息,在充分拥有信息的基础上,围绕共同关心的问题进行对话和反思,以发现和理解教学、改善和创新课堂、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研修活动。
         就其性质,观课议课是这一种研修活动。研是对问题的研究,目的在于认识实践中的教育活动中诸种因素和诸个环节之间的关系,并用取得的认识成果改进实践,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质量和水平。修是修养,“修以求其精美,养以期其充足;修犹切磋琢磨,养犹涵育熏陶”,目的在于自我充实和完善。研修是什么呢?从目标上,它是问题解决和教师专业发展的统一:一方面以教育教学实际问题为抓手,以参与问题解决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把问题解决的过程变成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另一方面把教师专业发展作为解决教育教学问题的前提,通过教师专业发展实现教育教学问题的最终解决。研修是“成人”与“成事”的统一,从终极目的上,我们说观课议课为了人的幸福:一方面通过改进教学,提供高质量的课堂教学促进学生的幸福成长,另一方面通过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享受幸福的教育生活。

      怎样理解观课议课与听课评课的关系呢?
      曾经有朋友提出“用观课议课取代听课评课”的说法,我不太赞成这样的理解。“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听课评课”与“观课议课”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犹如铅笔与毛笔,各有各的表现力,各有各的使用场所:
    
        评课适合用在需要对课堂教学做出评价、分出等地的时候。比如,学校实行绩效工资了,这要和课堂教学水平挂钩,就需要对课的水平通过“评”的方式分出等第;另外,优质课竞赛涉及选人和判断人,评课也是一种合适的方式。所以,评课不会消失,也不会被取代。
        如果需要研究课堂上的问题和发展教师,现在看来“议课”的方式更好,在《静悄悄的革命》中,佐藤学有这样的观点:“研讨教学问题的目的绝不是对授课情况的好坏进行评论,因为对上课好坏的评论只会彼此伤害。”与“听课评课”比较,观课议课主要适用于日常的教研和教师培训活动,学校是最适宜的场所,教师是其中的主体和主角。日常生活性、普遍参与性、教师主动性,这既是观课议课的主要特点,又是它的意义和价值所在。从这种意义上,在校本的基于研究和改进的教研活动中,观课议课已经成为方向和趋势,这是我现在的判断和期望。而且我相信,在通过观课议课获得更高的课堂教学能力和水平以后,参与赛课也就更容易取得优异的成绩,这会是观课议课对评课活动的一种贡献。
        说了这么多观课议课的好话,但我必须承认,观课议课提供的只是改进课堂教学、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方式和途径,它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在实践中完善。同时,尽管这种方式和途径有自己的特点和优势,但对这种方式的运用效果却取决于运用者的水平。犹如原来大家只用铅笔,现在多了一种毛笔,教给了磨墨、握笔和用笔的方法以后,是成为画家、书法家还是只会在自己脸上画花猫?则完全靠自己了。所以观课议课还需要和教师的专业阅读、专业写作,获得专业引领结合起来。

        还有朋友问:“观课议课和精细化的课堂观察有什么区别和联系?”我首先要说,我很敬佩做科学分析和精细研究的老师们,他们的工作是很基础的工作,是奠基性工作,他们的研究方法和成果常常给我启示,我常常向他们学习,我要对他们表示感谢。
        如何表达其间的区别呢?可以说,课堂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研究课堂教学时偏执一端无疑是片面的,最好的办法是恰当好处地兼顾,而在兼顾中又总会有自己的偏好。在科学和艺术的权衡中,观课议课更靠近艺术的一侧。这样,在研究课堂教学中,我没有(当然也有自己水平能力有限,做不下来的缘故)走条分缕析的科学分析道路,观课议课大致是走整体感悟课堂的道路,看重具有意义的情境和故事,看重师生的状态、心理和感情。德国哲学家格奥尔格·齐美尔(GeorgSimmel)说:“在连接两只眼睛的直线上,目光承载着自己的个人人格,自己的心情,自己对对方怀有的冲动。”[1]对于他人目光的解读,观课议课采用的方式是将心比心的整体感受和领悟。另外,我向中小学教师推荐观课议课,并大力推动观课议课还有一个原因,是很多中小学教师缺乏技术分析的条件和精力。在中西部和一线教师接触时间多了,我知道难度大的事情他们做不下来,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来坚持。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没有站在研究者的角度设计观课议课活动,而是站在一线教师的实践者的角度来考虑如何进行课堂观察。研究者关注的在课堂上发现了什么,以形成判断和结论,一线教师关注的是我能学到什么。从这种意义上,我不太赞成把教师当成细分以后的某一个点的观察者和记录者,使他们再进入课堂以后失去了对课堂教学的整体感悟和理解。




[1]林荣远.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文选[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90

网友评论:“提出观课的初衷是什么呢?说并行不悖,感觉还是有一点妥协的味道,呵呵。陈老师大可以更犀利一些,因为听评课的诸多弊端需要改进。”
我的回复:“不是妥协,是各有各的适用范围和情景。优质课比赛用观课议课的方法就行不通了。”
 
  评论这张
 
阅读(352)|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