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听雨楼

依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

 
 
 

日志

 
 

【转载】小练笔要做到“读”与“写”无痕融合(原创)  

2013-04-04 19:33:06|  分类: 教坛新论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从王菘舟老师《去年的树》中的三次“小练笔”说起

 

  说到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很多人想到的是增加课堂上语言运用的环节,而安排小练笔,自然成了常见的方式。这本是无可非议的,但不少课堂上的“小练笔”与阅读脱节,为写而写的倾向十分明显。笔者以为,作为阅读课上的“小练笔”毕竟与阅读有关系,不能只单纯考虑“写”的因素。最理想的境地应做到“读”与“写”无痕融合、浑然一体。既促进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又能有效提高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王菘舟老师执教的《去年的树》安排了三次“小练笔”,最突出的特点是毫无“为写而写”之嫌,也无旁逸斜出或突兀之感,在“读”与“写”有机融合方面堪称典范。

《去年的树》文章短小,情节简单,文字简洁,风格平淡,但主题是深刻、厚重的,它蕴含着作者对世事难料、生命无常的的惋叹。但这样的主题显然不是四年级的学生能够把握的,王老师着重引导学生体会、理解树与鸟儿深厚的情感,这是很恰当的定位。而对于平淡这一风格,王老师也仅仅让学生认识,这也是很恰当的选择。而王老师教学中采用的主要手段是简单而有效的。我们不难发现,贯穿全课的主要手段,就是读;其次,就是运用三次小练笔,让学生用自己丰富的想象与课文形成对比,进而认识文本平淡之风格。

第一次练笔是“写外貌”.在学生想象“鸟儿给树唱歌,可能会在什么时候”, 抓住“天天”,品味揣摩,读出词语的“言外之意”后。王老师安排了第一次“小练笔”:

师:孩子们,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出现了一只怎样的鸟儿呢?来,打开作业纸,请你展开想象,写一写你脑海中浮现的树的模样,鸟儿的外貌。(板书:写外貌)写的时候,请你用上“特别”这个词语。

(屏幕出示: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树长得               鸟儿呢,长得              。学生在音乐中想象写话,教师巡视)

让四年级的学生体会课文“平淡”的特色,有点抽象,难以把握。为了突破这一难点,王老师采用两大举措,一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反复朗读,把文字读成形象的画面;二是巧借练笔,让学生尽情想象铺展,丰富树与鸟儿和谐共处的画面,在检查评点学生小练笔时,把学生说的重点词语写在黑板上,然后随着老师对课文内容的表述一一擦掉,这样就在视觉与感觉上,让学生形成反差,初步认识了平淡之特色。

第二次小练笔是“写表情”。 五个人物的四次对话,构成了《去年的树》这个童话故事最重要的情节,但同样是简洁、平淡,对话之间没有任何的提示语。王老师引导学生在朗读中发现这些特点,然后复习《巨人的花园》的片段,引出提示语的重要性与写作方法后,就让学生进行第二次小练笔:打开作业纸,在这些人物提示语的中间加一加能够反映它的表情和心情的词语。(板书:写表情)(学生练笔,教师巡视)

学生要写好四次对话的提示语,就必须细致体会鸟儿与大树、树根、大门、小女孩说话时的心情、感受,而这正是理解这篇童话的关键所在。这样的写,实际上也是在读,是以写促读。王老师结合检查学生的小练笔,辅以深情的描述,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生动展现出鸟儿寻找与追问的苦旅。这样,学生逐渐体会到鸟“恋恋不舍——难过——焦急——心急如焚——伤心欲绝”的情感变化,深深感受到鸟和大树的深厚友情,也就真正进入了文本,进入了人物内心。在检查、评点学生练笔情况时,王老师还是如上次一样把学生练笔中的精彩词语,写在黑板上。当学生感受到了人物内心的丰富情感后,王老师又一次擦掉黑板上的文字,再一次让孩子们感受文本语言的平淡朴素。

第三次练笔是写“鸟儿面对灯火的心里话”。教者引导学生抓住故事结尾的“看”字进行教学。随着舒缓而忧伤的音乐,屏幕上再次依次播放鸟儿给树唱歌的温馨画面。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引读,重现鸟儿与树日日相伴相守的画面。此情此景,真是催人泪下。从学生带着哽咽的朗读中,可以看出,他们已完全被引进了课文的情境之中,他们与文章的鸟儿已经化为一体了。而就在这时,王老师让学生进行了第三次练笔:

师:是的,她看到了树,那已经是去年的树了,此时她的心里有多少话想对好朋友树说呀!孩子们,拿起你的笔写一写鸟儿最想对树说的话,写一写她内心的真情告白。写的时候,请你用“树啊树”开头。

(学生在音乐声中练笔写话,教师指导巡视。)

此时进行第三次小练笔,完全是水到渠成,因为通过上述的教学,孩子们已经化身为鸟。抒发鸟儿之心,不就是吐露自己的心声吗?孩子们的话语虽然有些稚嫩,但却真切道出鸟儿对树的深情、怀念、责备之情之谊!那一句句发自肺腑的语言,有直抒思念之真情,有畅叙怀念之感,有带有轻微的责备之意,还有不舍、承诺……这些充分表明他们已经进入了文本,进入了人物内心,深深地融入课文的角色之中,他们已完完全全化作了故事中深情思念大树的鸟儿。这不正是阅读教学所要追寻的理想之界吗?

综上所述,王老师《去年的树》课堂中所安排的三次笔练,与课文的理解、情感体会是融为一体的,孩子们通过想象、练笔与朗读,既提高了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又把这个简洁含蓄的故事读厚了、读丰满了。鸟儿与树深情离别、鸟儿苦苦寻找大树、凝神注视灯火等场景如一幅幅画面展现在学生的眼前。这样,孩子们对童话的阅读与思考便是诗情的、诗性的,而不是抽象的、理性的。当然,“三写”,也有益于学生认识文本最大的言语秘妙——平淡的语言,表达深厚的情感。这样的写与读有机融合,相互促进,就使得“语言文字运用”的内涵变得丰富、厚实,而这也必有益于学生语文素养之养成。

 (注:此文已发表于《新教师》2013年第三期)

 

  评论这张
 
阅读(1104)|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