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听雨楼

依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

 
 
 

日志

 
 

听读课里的语文味儿(《别饿坏了那匹马》)  

2014-12-26 16:31:44|  分类: 教坛新论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听读课里的语文味儿
                                                                                        ——听李竹平老师《别饿坏了那匹马》有感
                                                                          山东淄博  徐美华
          11月18日,我来北京十一学校亦庄分校学习的第二天,慕名来到了特级教师李竹平老师的课堂。聆听了李老师三节语文课,其中感触最深的是他的这节听读课。
听读课,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孩子们却十分兴奋,这让我对听读课多了几分向往。
课堂伊始,李老师让孩子们轻轻闭上眼睛,让心静下来,之后,睁开眼睛,开始听读之旅。故事随着李老师的讲述娓娓道来,时不时地停下来,学生质疑、想象、猜想、补充、思辨、写作……我也沉浸在这故事之中,跟着学生一同思考,甚至忘记了做听课笔记。
            一节课的时间悄然溜走,没有任何的花架子,甚至没有用课件。好一节简简单单的语文课!细细回味,却又觉得语文味儿十足,这节语文课真不简单!细细品来,这节听读课里的语文味儿真不少:
一、     思辨能力的点燃
        听读课伊始,李老师读了两个自然段,孩子们开始质疑,提出自己感到困惑的问题,比如卖书人为什么宽厚地笑?为什么会忐忑不安?再比如书页中分明怎样?他先是一愣,然后眼前一亮,对我说,他会对我说什么?故事讲到这里,还需要继续吗?为什么?这些问题,有老师提出的,还有学生提出的。这些问题引发了学生深刻的思考,更难能可贵的是李老师并没有用一个标准答案限定学生的思维,相反,甚是宽容,面对孩子形形色色的答案,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甚至是两个孩子在课堂上“犟”了起来,犹如两军对峙,李老师却这样说:“不同的人讲起故事来,是不同的。”在这里,听读实质上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分享阅读和批判性阅读,是“眼球与眼球的互动”,是情感与思维的碰撞。学生的思辨能力犹如一颗火种,被点燃,被释放,越燃越明亮。
二、     想象思维的拓展
             课堂上,李老师时时不忘启迪学生思维,“是谁给了小作者刻骨铭心的两个耳光?”“我张惶地回过头来,看到了什么?”“我从容地读着一本又一本书,可是,又怎样了呢?”“他盯着姑娘茫然的眼睛,为什么茫然呢?”……每一个问题,都水到渠成般自然流淌,学生放飞想象,大胆联想,在思维碰撞中不断产生新的想法,而这思维不是天马行空,不是随心所欲,而是有所指向,是有内在逻辑联系的,是对前文的延伸与恰如其分的补充。正如李老师所说:“当学生关注了文本(故事)内部的逻辑链接点时,思维的逻辑性和批判性也就得到了发展。”
三、     写作能力的训练
          在听读课上,不仅有听的训练,有说的训练,李老师还独具匠心地安排了写的训练,在读到“可是迟了,我还是推开了那扇门——”,李老师让学生写一写,作者看到了什么?学生的答案不尽相同,有的说,我已经看到了枯黄的成堆的稻草,有的说,我推开了门,四处寻找那匹马,还有一个孩子的答案特别独树一帜,她说:“我已经看到了那匹‘马’。”她解释说,小作者割的马草是用来喂马的,所以他一定在寻找那匹马,可是,他肯定看不到那匹马,所以“马”字加了引号。多么标新立异的回答,多么巧妙的结局。李老师鼓励孩子写出不同的故事,主张写出自己的精彩。后来在谈话中得知,他学生的日志虚构出来的故事竟然可以以假乱真,管中窥豹,足以可见学生的写作水平有多高,真令人叹服!
四、     概括能力的提升
             听读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给文章取个名字,说出自己的理由,学生们侃侃而谈,有围绕“马”取名字的,有根据“马草”展开推论的,还有指向“读书”的,高度凝练的文字,展现了他们概括文本的能力。在一番众说纷纭,铺排陈词之后,李老师剧透了文章的题目《别饿坏了那匹马》,故事带给了学生众多的想象空间,课堂留给了我们戛然而止的休止符,浑然天成,如同清水芙蓉一般,这样的课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怎一个妙字了得?
在这语文味儿的魅力之外,李老师的魅力就如同涓涓细流,滋润了每一个孩子,不论是李老师的评价,还是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就如同和风细雨一般,让人如此舒服,如沐春风一般,让我们体会到了一种别样的力量:教育,原本就是温和的浸润!
  评论这张
 
阅读(196)|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