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加关注
   显示下一条  |  关闭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立即重新绑定新浪微博》  |  关闭

听雨楼

依楼听风雨,淡看江湖路

 
 
 

日志

 
 

观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有感  

2017-02-14 16:16:44|  分类: 优秀教案 |  标签: |举报 |字号 订阅

  下载LOFTER 我的照片书  |

悄然在转变:观王崧舟老师《去年的树》有感


周志平 黎建红


最近,笔者有幸聆听了王崧舟老师执教的《望月》和《去年的树》,发现他的课依然气势磅礴,诗意十足,但指向“表达”的特点却十分凸显,在关注文本内容的同时,更注重引领学生发现文章写法的秘密。下面谨以他最新课例《去年的树》进行分析。

《去年的树》用了白描的手法,写出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略去了树和鸟的外形、表情、心理描写,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王老师为了让学生体悟到这种表达特点,没有选择直接告诉,而是巧妙设计,采取“先添后删”、“先扬后抑”的方法,一切水到渠成,不露痕迹。


一、补写“外貌”  初识“浅近”

文章开头十分简单: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

上课伊始,王老师紧扣“天天”一词,通过创设多种情境,让学生体会鸟儿和树之间深厚的感情。

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棵怎样的树?一只怎样的鸟儿?写下来,不要忘记用上这样一个词——“特别”。

(配乐 生补写外貌)

师:森林里有千万棵树,那是一棵怎样的树?森林里有千万只鸟,那是一只怎样的鸟?

生交流,教师随即板书:健壮  高大 小巧玲珑  惹人喜爱

师:森林里有千万棵树,鸟儿却单单为这棵树唱歌;森林里有千万只鸟儿,树却只听这只鸟儿唱歌,这是一份多么深厚的感情,多么深藏的缘分。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再读故事的开头。

师:故事的开头,写了树的健壮吗?写了树的高大吗?写了鸟儿的小巧玲珑吗?写了鸟儿的惹人喜爱吗?(生答没有,师擦去词语)

师:既没有写树的外貌,也没写鸟儿的外貌,这样的开头生动吗?具体吗?(板书:不写外貌)

师:这样的开头,暂且叫它浅近的开头。(板书:浅近)

王老师通过创设情境读,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深厚感情,再通过补写鸟和树的外貌,丰富了鸟和树的“形象”体验。这时王老师却话锋一转,作者写了这些吗?这一提问,让学生和听课老师都会冷静一想,是啊,作者并没有这样写,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么多,作者确实高明,也自然接受了王老师的点拨:这种写法就叫“浅近”。


二、添加“心情”  感受“浅近”

全文共用四次对话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四次对话分别是鸟和树、鸟和树根、鸟和门、鸟和小姑娘的,提示语都非常简单,中间没有修饰词。王老师在引领学生梳理完五个人物、四次对话后,抓住了这一空白点,让学生分别添上表示鸟儿和树心情的词语,再入情入境地引读。学生和听课老师完全被带进了分别时依依不舍,再见时迫不及待,寻找时惶惶不安的心境中。就在这时,王老师再次指向文本发问:文中写了树的难过、鸟儿的迫不及待和惶惶不安吗?在学生和听课老师回过神来沉思时,王老师不忘点拨:开头浅近,过程也浅近。让学生再一次深刻体悟到文章浅近的语言特色和简约的表达方式。

教学时,王老师和学生分角色朗读四次对话,引出提示语太简单不好读的问题,再出示本单元《巨人的花园》对话片段(提示语中修饰词多)。

师:我们这个故事有提示语吗?有形容词吗?加一加,能够表示鸟儿和树心情的词。

(配乐  生为提示语加上表示心情的词语。)

师:就这样,日子一天天过去,寒冷的冬天就要来了。鸟儿要离开树,到很远的地方去过冬。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就要分离了,树的心情怎样?鸟儿的心情又怎样?

(指名朗读加上心情词语后的对话,板书:难过 认真 爽快……)

师:这是一个春天的约定,树度过了一个漫长的春天,鸟儿飞过了千山万水。第二年春天,鸟儿飞回了森林,然而眼前的这一幕却让她惊呆了。他怎样问树根?

(指名朗读加上心情词语后的对话,板书:迫不及待 心急如焚……)

师:我一定要找到他,于是鸟儿飞越了山谷,飞越了工厂……

(指名朗读加上心情词语后的对话,板书:惶惶不安……)

师:她继续找,夜幕降临了,她多希望小女孩告诉她她的朋友还在,此时她的心情怎样?她会怎样问小女孩?

(指名读,板书提示语)

……

师:我们都体会到鸟儿对大树有如此丰富、细腻的感情。在我们这个故事中,写了树的难过吗?写了鸟儿的迫不及待吗?写了鸟儿的惶惶不安吗?

(教师将表示鸟儿和树的情感的词语一一擦掉)

师:这样的提示语具体吗?生动吗?(板书:不写表情  浅近)

师:开头浅近,过程也是浅近的。


三、写上“心语” 再悟“浅近”

在教学结尾段时,王老师抓住“看”字作文章,引导学生思考:鸟儿在看什么?它想起了什么?然后,创设情境引领学生反复诵读第一段,体会出昔日鸟儿和树的深厚情感。这时,王老师提出写话的要求。在学生深情朗读“鸟儿心里话”之后,师再次点醒学生:文章并没有写这些,但却让我们感受到了,这样的结尾也叫“浅近”。

师:可是这一切再也回不来了,树再也回不来了,火柴也已经用完了,只有火柴点燃的火,还在灯里亮着。看着眼前的灯火,鸟儿一定有心里话想对朋友说。请用“树啊,树”开头。

(配乐,生写话)

生朗读“鸟儿的心里话”,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板书:自责、挚爱、祝愿

师:鸟儿还有很多话想对树说,可千言万语化作浅近的动作——看。(板书:浅近)

师:在故事中鸟儿有没有说自责的话?有没有说挚爱的话?有没有说祝愿的话?有没有说告别的话?

(师将板书一一擦去,板书:不写心理  深厚)

……

师:在这个故事中,没有写到鸟儿和树的外貌、表情、心理。(一一擦去)

师:他为什么不写?

(师在浅近和深厚之间画了一个方框)

师:这个故事留给我们这个空白,用最浅近的语言表达最深厚的感情,这个故事就是——去年的树。

王老师的三次写话,三次点醒,先扬后抑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在荡气回肠中充分体悟到文章的表达特色。先写后抹,最后留下空白方框的板书设计也让人印象深刻,回味无穷。这堂课和《望月》一样,是王老师在语文教育的朝圣路上的又一次跋涉,又一次超越。



(作者单位:江西省金溪县教研室;江西省金溪县仰山学校)

本文选自《语文教学通讯·C》2013年1期


  评论这张
 
阅读(766)| 评论(0)

历史上的今天

评论

<#--最新日志,群博日志--> <#--推荐日志--> <#--引用记录--> <#--博主推荐--> <#--随机阅读--> <#--首页推荐--> <#--历史上的今天--> <#--被推荐日志--> <#--上一篇,下一篇--> <#-- 热度 --> <#-- 网易新闻广告 --> <#--右边模块结构--> <#--评论模块结构--> <#--引用模块结构--> <#--博主发起的投票-->
 
 
 
 
 
 
 
 
 
 
 
 
 
 

页脚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1997-2018